航運業“收獲”改革紅利
2013-10-17 16:45:34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航運振興規劃”遲遲未出爐,對紅利政策翹首以盼的航運企業卻在《總體方案》中“收獲”改革紅利。
在運價大幅下調、經營成本高企的雙重壓力下,航運業持續低迷,眾多航運企業經營“慘淡聲一片”。上半年中國航運企業半年報數據亦可謂觸目驚心,從經營數據來看,上半年航運市場經營環境進一步惡化,中遠航運、中海集運、中海發展無一幸免陷入虧損。上半年??ST遠洋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虧損22.36億元,中海集運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虧損12.66億元。
或將扭轉中國航運業低迷狀況的“航運振興規劃”遲遲未出爐,9月2日,交通運輸部公布的《關于促進航運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從運力調控、減輕負擔等五大方面制定20條意見,不過對于“救急”意見,航運業反響并不熱烈。其中被企業認為影響最直接的“老舊船拆解補貼政策”,因具體細則未發布,身處困境的眾企業難言“驚喜”,未見“實惠”。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總體方案》)的頒布卻讓對紅利政策翹首以盼的航運企業看到了改革紅利。航運服務是《總體方案》擴大開放的重點領域之一,其中明確的“放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利用中資‘方便旗’船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船舶在上海落戶登記”,以及“允許中資公司擁有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試外貿進出口集裝箱在國內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等原則,對中國遠洋、中海集運、中外運等航運企業都有一定的影響。
“先行先試外貿進出口集裝箱在國內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
為降低成本,方便在某個國家或區域運輸,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不少船舶都選擇在船舶登記較為開放或寬松的國家和地區進行登記,從而取得該國國籍,并懸掛該國國旗,俗稱“方便旗”船。目前中國有過半中資船舶注冊在境外,掛巴拿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境外“方便旗”開展國際運輸。但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境外航運企業不得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海上貨物運輸。“方便旗”船雖為中資擁有或控股,但卻歸屬于外籍船舶,因而不能在中國境內開展沿海捎帶業務。“中國是不允許外籍船舶開展沿海運輸業務,原因是考慮到國內航運成本和國際航運成本不同,如燃油采購成本,同時也是為了保護國內航運企業。”一位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但目前中國船舶掛‘方便旗’的占56%,上述法律在保護中國航運企業的同時,也在限制中國航運企業的發展。如中海集運旗下的大部分遠洋船舶(位置 評論 新聞)都放在其香港公司旗下管理,掛的也不是五星紅旗。”
沿海捎帶業務放開,在國內沿海港口與上海港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對航運企業和貨主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運輸成本將大幅降低。航運企業可以在上海放心地攬貨,然后將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重新拆散,按照不同的目的地和時間要求安排航線。如此一來,航運企業只要利用上海港的現有航線,就可以滿足全球客戶的需求,而不必滿世界開辟新航線,由此可避免重疊開設航線,重復運輸,充分利用上海港的中轉效能,提高其艙位利用率。而對貨主來說,此舉亦大大增加其選擇航線的范圍,節約了物流成本。
航運企業對沿海捎帶業務放開的反應較為熱烈。中海集運相關人士表示,《總體方案》允許非五星旗船在國內沿海港與上海港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對企業降低中轉成本帶來利好,但具體的影響尚待統計。“以后相關船舶貨物的中轉不必再到韓國釜山港等港口中轉,降低了中轉成本。”該人士表示,“成本的降低,也會帶來價格上的優勢,將會帶來更多的客戶。”
日前,中遠航運宣布在上海洋山保稅港區設立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以自有資金出資,主要從事國際遠洋貨物運輸和國內沿海貨物運輸、船舶租賃代理以及買賣等業務。其落子上海洋山保稅港區,除享受洋山港區航運企業從事國際業務免營業稅政策外,還可利用上海港開展沿海拼貨業務。
業內人士預計,沿海捎帶業務先行先試,如果效果好的話,不排除加大對外資沿海捎帶業務的開放力度。
“放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
根據2004年頒布的《外商投資國際海運業管理規定》,設立外商投資國際船舶運輸企業需以中外合資或中外合作企業形式,外商的出資比例不得超過49%,外資無法對企業實現絕對控股。
《總體方案》提出“放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關于落實<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則明確:“允許外商在自貿區以超過49%的投資比例設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或者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國際船舶運輸業務;允許船舶登記主體的外商出資比例突破50%的限制;外商可在自貿區投資設立獨資企業經營國際船舶管理業務。”
多家證券公司從業人員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放開股比限制,意味著外資可以實現對船舶運輸企業的絕對控股。這將吸引更多的外資航運企業來上海自貿試驗區注冊,有助于提升上海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競爭實力和上海港的經濟活力。
航運業的普遍聲音是:外資實現對船舶運輸企業控股后,便于更好地運用其國際化的經營管理能力開展國際船舶運輸業務,有助于提振中國航運市場。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表示,“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競爭更為激烈,這將擠壓遠洋運輸市場中的中資航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甚至令其破產。”“但好處更多,”崔新生解釋,“一方面,就像成立外商獨資汽車企業一樣,在激烈的競爭中,下游企業可享受到更好的遠洋運輸服務,獲得性價比更高的服務;另一方面,中國航運企業可‘就近’借鑒經驗,并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完善自己的服務。”
近年來,航運企業虧損已成不爭的事實。中國航運企業為何集體萎靡不振?“歐債危機、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國際貿易降至冰點,這只是影響因素之一。運力過剩也是行業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中國大部分航運企業缺乏長遠戰略規劃意識,服務質量差且管理混亂,最終使經營狀況越來越糟。”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述。“貨主在選擇航運企業時最關心的是其能否提供高質量的運輸服務。中國航運企業應該完善自己的服務,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否則的話經營狀況將越來越糟。”
但業內也有人士表示:股比放開后可能會對專業性沿海內貿集裝箱運輸企業產生較大壓力,加劇沿海內貿集裝箱運輸的競爭。海通證券交通運輸行業一位分析師表示,盡管外資今后可控股境內合資國際船舶運輸企業,但根據現有法律規定,外資航運企業不能運營中國內貿航線,如果中國航運企業被外資并購,原來的內貿航線運營執照也將隨之吊銷。因此,即使細則允許外資控股境內航運企業,內貿航線運營資質能否保留尚有疑問。從行業特點來看,保留的難度較大,外資控股航運企業業務范圍不會有太大變化。
但多家證券機構預計,未來針對放開后的外商獨資或控股的航運企業,還將有同等中資待遇的政策出臺,以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
“利用中資‘方便旗’船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船舶在上海落戶登記”
一般而言,國際航運企業為了航行和運營需要,會選擇15%左右的遠洋船舶懸掛外籍旗幟,而中國超過50%的遠洋船舶懸掛外旗,造成船籍資源流失。
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國實施“特案免稅登記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中資外旗國際航線船舶進口,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鼓勵船舶回國登記,懸掛“五星紅旗”航行。國務院將中資“方便旗”船“特案減免稅登記政策”的執行截止日期由2009年6月30日延長至2011年6月30日,本意是多方共贏,然而響應者并不踴躍,船舶“回家”的比例并不高。這主要是由于在國內登記船舶,不僅需要繳納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印花稅等多種稅項,登記的相關流程也較為繁冗,登記后對船舶的管理規定也更加嚴格。
為了吸引中資船舶回國,《總體方案》提出“充分發揮上海的區域優勢,利用中資‘方便旗’船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船舶在上海落戶登記”。不過,《總體方案》并沒有明確具體的優惠政策,僅表示“在試驗區實行已在天津試點的國際船舶登記政策”。
《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國際船舶登記制度創新試點方案》有針對懸掛“方便旗”、船齡達到一定年限且符合相關技術條件的中資船舶(中方出資比例不低于50%的船舶)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是在一定期間報關進口的,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如果是按照天津試點的政策來推進,那么在上海自貿試驗區登記的中資船舶,也有望獲得稅收優惠。另一方面,中資船舶懸掛‘五星紅旗’有利于對船舶實施安全監管,降低事故隱患,也有利于維護中國船員的形象,提升中國航運業的形象。”
上海海事局船舶處副處長王婕麗透露,上海海事局為了適應上海自貿試驗區需求,參照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際港口的經驗,采取國際上通用的船舶登記制度,已制定出適應國際航運發展的開放性方案。目前在上海洋山保稅港區推出的保稅船舶登記制度已升級為國際船舶登記制度,“主要是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比如在準入條件方面會有一定的放開。”